至少在距今8000年前,在中国北方就形成了三个大的族群集团,他们分别以绳纹、之字纹和素面陶器为特征。到距今7000—6500年间,绳纹陶集团衍生出了小口平底瓶和小口尖底瓶,鼓腹罐,发展了彩陶,并在素面陶集团的参与下,进而分化成以鱼纹彩陶为特征的一支和以“花”样彩陶为特征的另一支(后者的谱系尚未确定,但是绳纹与素面陶集团碰撞的产物应当是肯定的),他们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华夏集团;素面陶集团则将釜和支座的组合进化形成了鼎,鼎与壶的组合成为这个集团最具特征的陶器器型,这个集团可能与传说中的东夷集团有关。之字纹陶集团在发展之字纹筒形罐主体的器物群基础上,更是升华了对龙形象的表述,充分体现了这是一个信仰龙的集团。今天讲座的主题红山文化和红山文明就是这三个集团碰撞、交流、融合的产物。
1.绳纹陶集团 (1)半坡文化 (2)西阴文化(庙底沟文化) 2.素面陶集团 (1)磁山文化 (2)北福地二期文化 (3)后冈一期文化 3.之字纹陶集团 (1)兴隆洼文化 (2)赵宝沟文化 二 文化碰撞与红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距今6500-6000年间。 后冈一期文化形成后发展势头迅猛,迅速扩张。其向北,一路经张家口进入山西、内蒙(红山文化以南冀西北的张家口四十里坡、晋北太谷上土河H1、娄烦童子崖F2至内蒙古岱海石虎山),那里完全为后冈一期文化占领;一路进入辽西,遭遇当地土著之字纹集团的赵宝沟文化,一个驱赶排他一个后撤,后冈一期文化移民与赵宝沟文化后裔(可能还包括与其同宗的富河文化和新乐下层文化的后裔)隔西拉木伦河而居,两个族群器物群相似,是为今天考古学所称之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陶器 马鞍桥遗址与排他性殖民 距今6000-5500年。 第一阶段:绳纹陶集团中半坡文化发展起来,之后由于与素面陶集团后冈一期文化的碰撞,以晋南地区为中心,派生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即西阴文化(庙底沟文化)。半坡文化与西阴文化先后向北的扩张,引发了后冈一期文化的持续衰弱与后退,通过后者的传递,红山文化中出现了绳纹陶的文化元素,但表现为似是而非。 第二阶段:史家期半坡文化在内蒙古中南部形成白泥窑子文化,西阴文化沿桑干河进入河北,绳纹陶集团直接与红山文化为邻,促成后冈一期文化后裔在红山文化中的强势局面结束,红山文化进入女神庙期。素面陶集团的主体保有黄河下游进入大汶口文化时期。 此时红山人社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技术进步和文化进一步认同两个方面。 1、制造技术进步 (1)土木结构建筑的进步 女神庙结构上主次分明、左右对称、前后呼应,远非史前时期一般居住址单间、双间甚至多间房屋所能相比。围绕于穴口边缘以外炭化木柱,木骨泥墙墙壁抹多层草拌泥,装饰有仿木建筑构件(多为仿方木平带和面有压印圆窝或乳钉纹的残带件),墙面或仿方木建筑构件的表面绘有赭色方折几何纹或三角纹壁画。 大型石构建筑出现 (2)制陶工艺的进步 慢轮修整的普遍应用。大型陶器的制作与烧造。泥塑工艺成熟。 束腰塔形器腰围50、陶瓮口径58、筒形器器高60公分 (3)制玉工艺的进步 玉器造型稳定,选料、切割、掏孔和磨光等技术高超。 绳纹集团文化因素加强,土著回到了西拉木伦河以南的家园。 红山文化进入女神庙时期 蓝点:女神庙期遗迹 女神庙期在N1的遗迹(神庙、石墙及灰坑) 女神庙期在N2Z4的遗迹(石墙与灰坑) 女神庙期年代与西阴文化晚期相当,红山文化出现了大型神庙遗址和石墙围砌的建筑。但由于该阶段刚刚被辨认,可确指的遗存很少,此阶段社会还难以被准确描述。 2、文化认同 (1)器物群认同,生活方式愈发接近 (2)埋葬方式认同——积石墓、玉器随葬 赵宝沟文化的前身——兴隆洼文化的积石冢 牛河梁第二地点Z4下层积石冢 兴隆洼文化的玉器墓 N2Z4下层玉器墓 (3)信仰认同——女神 左:林西县西门外兴隆洼文化出土 中:赤峰西水泉遗址红山文化出土 右:东山嘴遗址红山文化出土 (4)共同接受并改造来自外域的文化元素 顺应野外祭祀仪式感要求,将器座改造成筒形器 仿凌家滩龟形器制作斜口筒形玉器 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认同,和对外域文化元素的引进与改造,表现了红山文化开放和富有生命力的特性。 三 “绝地天通”与红山文明的诞生 1、晚期红山文化的社会特点 (1)农业与渔猎、采集并重 通过植物浮选法和实验室植物种属鉴定,在属于红山文化晚期聚落的兴隆沟遗址第二地点(距今5500-5000年)出土的炭化植物种子数量较少,总计少于100粒,且以硬果类和鲜果类的植物遗存为主,如蔷薇科的杜梨、欧李和山杏、壳斗科的橡树、榛科的榛子、胡桃科的山核桃等,发现的栽培作物仅黍、粟两种,但数量很少。 (2)发达的宗教信仰 动物崇拜。女神崇拜。祖先崇拜。信仰愈发趋于统一。 红山文化动物信仰以龙、鸟、龟为主 半拉山遗址 红山文化积石冢有冢坛并存的特点,冢下埋葬死者,而坛则具有祭坛性质,应当是红山文化先民举行墓祭的地方,祭祀的主体自然是冢内埋葬的祖先。 (3)最先进的技术用来生产宗教性礼器 玉器,均与宗教活动相关,在聚落不见;彩陶,主要绘制在祭祀用器上。 (4)财富集中不明显,军事要求不强烈 墓葬中随葬品表述墓主人身份和能力,随葬品最丰富的墓葬未必是中心大墓,缺乏表述军权的随葬品。与黄河、长江流域差别鲜明。 凌家滩07M23 在多族群共存、共生,寻求新的平衡和秩序过程中,红山文化缺乏从经济层面、军事层面产生公共权力的条件,于是已经形成的较为一致的宗教规范和形式以及控制着最高技术的宗教集团就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他们智慧地选择了强化和集中宗教权力的“绝地通天”模式,由特权任务和集团通过解释神的旨意实现他们在显示社会中的统治。 《国语•楚语下》“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彻听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忠信,神是以能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及少嗥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与祀而不知其福,丞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斋盟,无有威严。神钾民则,不镯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存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显然宗教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自“民神杂糅”、“家为巫史”向“绝地天通”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是由“九黎乱德”作为背景的。 上述文字与红山文化是何其相似。 2、红山文明的表象 (1)统一礼制的构建,以玉明身份辨等级,玉礼器初步形成。 随葬品情况反映的以玉辨身份明等级: 无随葬品 随葬镯/环 随葬镯环+动物形玉/随葬镯环+板状玉佩 随葬镯环+动物形玉+板状玉佩 玉器保持了高度规范化的原则,在红山文化广阔的分布区内,玉器作为一种礼器,形制上高度一致具有规范性,应当是有规则制约的。 (2)等级化的宗教祭祀,不同规模的积石冢群,反映社会的复杂化。 红山人有等级化的宗教祭祀,在兴隆沟遗址、草帽山遗址、东山嘴遗址、牛河梁遗址,我们可以看到分属于一个聚落、聚落群、大型聚落群和核心区不同层级的宗教祭祀遗址。统一礼制的构建和宗教区的布局及建造,没有一个高于氏族组织的强有力的区域性古国公共权力进行统一的设计和人力物力的调配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尽管与红山文化最大的宗教祭祀中心和积石冢群相对应的聚落遗址尚未找到,但是根据赤峰、敖汉等地考古调查,红山文化聚落与积石冢的对应关系,大型的、集中的、远离居住区的积石冢群或祭祀中心的形成,是否就对应着应当存在类似“城市”这种人口相对集中、手工业相对发达的“神王”居住的社会权力中心呢? (3)“一人为中心”的积石冢和可能属于“神王”级别陵墓的N13。 (4)大型宗教祭祀区的布局及建造需要组织调动超乎氏族社会力量的大型工程的存在 十三地点是一座土石结构的正圆丘形,直径在60~100米之间,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是迄知中国史前时期 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单体建筑。该建筑址中央部分为土丘,直径40米,从山岗基岩面到现存土丘顶,残 高7米余。中央土丘以夯土筑起,每层水平夯土以黄土、灰黑土、风化基岩土各一小层组成,每层厚8~15 厘米。夯土台以外包砌积石,全部为白色硅质石灰岩,与诸积石冢所用石料相同,但规格较大,每块石料 一般长40厘米,宽、高约30厘米,积石范围直径约100米。保存较好的是围绕夯土台的一圈石台阶,为直 径60米的正圆形状。从规模与结构上看,具有“王陵”的气势。 红山文明的意义 1、红山文明是构成中国北方新石器文化最重要的三个集团碰撞融合的产物,是红山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当之无愧的直根系,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 2、从排他到共生,红山文明在至少距今5300年左右,开创性地通过集中宗教权力实现了现实社会的古国公共权力,进入古国时代,走出了区别于中国其他地区早期文明形成道路的红山模式,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体现了红山人的智慧。 3、红山文化开创了龙文化,龙是融合、共生、创新、天人合一的产物,其待机而动、兼容创新的特点,使其时刻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和合、交融、吸收创新的思想,而不被历史所淘汰。 4、弘扬了玉文化。以珍奇、坚韧、温润、谦和,体现规则、制度、美德与珍贵。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和审美追求。